1965年9月,在中苏关系格外紧张之际,成都铁路半工半读技术学校按照国家“备战”的要求,从成都迁入内江铁路职工学校。原来的铁道车辆专业转为内燃机车专业,迁入内江时有内燃机车和铁道运输两个专业,校长安英民改任内江铁路职工学校副校长。合校后教职工人数增至70余人。 1966年3月,面临紧张的国际形势,为进一步备战,迁到内江的内燃机车专业又迁往贵州省遵义市南宫山,组建“成都铁路局遵义内燃司机学校”(又称“遵义铁路半工半读内燃司机学校”“遵义铁路内燃司机学校”“南宫山内燃司机学校”),属技校性质,教职工有37人。张智信任校长,李明海任党支部书记。原铁道运输专业留在内江铁路职工学校。 文革之初,成都铁路局的职业学校共有四所:两所中专(成都铁路工程学校、重庆铁路运输学校)、一所技工学校(遵义铁路内燃司机学校)、一所职工学校(内江铁路职工学校)。动乱之下,各校全面停止面向社会招生,只开展职工短期培训。中专、技校的办学规模大幅萎缩,教职工陆续流失,唯有内江铁路职工学校因职工培训任务繁重,办学规模未受影响。 1970年6月,成都铁路局军事管制委员会、成都铁路局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决定,将四校合并,统称为“成都铁路局职工学校”,分为成都、内江两个校区,成都为本部,内江为分校。重庆铁路运输学校、遵义铁路内燃司机学校被撤销,教职工合并到成都、内江两个校区。同时,成都、内江两个校区之间也有部分教师相互调动。经过这次整合,内江校区的教职工人数有所增长,但大部分教职工都是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专任教师占的比例仍然较低。 成都铁路局职工学校分成两个校区,管理上有诸多不便。1972年1月,成都铁路局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成都、内江两个校区分别独立建校,内江校区改为“成都铁路局内江铁路学校”,开设机务、电务专业,以机务为主。学校的运输专业调往成都铁路局成都铁路学校,成都铁路学校的机务、电务专业调到内江铁路学校。两校的专业分工更加清晰稳定。 1972年4月,经交通部批准,成都、内江两校分别改办普通中专,成都铁路局内江铁路学校改名为“内江铁路技术学校”。学校由此有了一个稳定的校名,用了11年。学校当年开始在成都铁路局青年工人中招生,并面向社会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学制两年半,设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铁道信号三个专业,共招了141人,12月开学。学校从初级职业教育发展到了中等专业教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全国最早开办的电力机车专业,当时全国只有两所学校开办这个专业(另一所是西安铁路运输学校)。为了办好电力机车专业,学校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既有应届大学毕业生,也有技术过硬的电力机车司机。黄钺锋带着老师们到各机务段寻求支援,弄来一些现场使用的设备,自己运回学校安装,用做教学。在黄钺锋的主导下,教师受到格外关照,工作积极性高昂,电力机车专业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龙头专业。全路关于电力机车的培训会议经常来校召开,电力机车专业的四本专业教材有二本由我校编撰。上海铁道学院等铁路高校也来我校参观学习电力机车专业的办学经验。 成都铁路局由蒸汽机车转产内燃机车还没完成,同时又要开始转产电力机车。这次转产被称为铁路第二次动力革命。学校成为了成都铁路局两次动力革命培训职工的主力。 1973年,学校增设铁道供电、铁道通信专业。这是全国最早开办的铁道供电专业之一,供电专业的五本专业教材有三本由我校编撰。我校的主专业稳定下来,长期以电力机车、铁道供电、铁道信号、铁道通信为骨干专业。生源以面向社会招生为主,也有少量铁路职工短期培训班;毕业生全部由铁路局安排工作。由于我校实行定向招生,毕业生全部分配到铁路单位工作,报考我校的考生非常踊跃,我校生源极好,好于多数重点高中。 1973年学校在教学楼旁建成4号、5号学生宿舍楼和实习工厂(车工间)。1974年建成实习工厂(锻工间)。1975年在松山山腰建成两栋教职工宿舍楼(现1号2号楼),住在学生宿舍的教职工家属全部搬进了新楼。当时没有分户的厕所,只有一座公共厕所,条件依然艰苦。进入21世纪后才配套建设了分户厕所,改造为单身宿舍楼。 1975年2月,学校对原有教研组进行改革,成立三个专业科:内燃机车专业科、电力机车和供电专业科、电务专业科。每个专业科设正副主任和政治指导员。1976年,学校将专业科改为四个:电力专业科、内燃专业科、电务专业科、中师专业科。文革之中,教师斯文扫地,铁路中小学教师出现短缺。1974年学校按成都铁路局的安排开办了中等师范语文和中等师范数学专业,共招了4个班,1979年停办。 1972年至1976年是文革后期,动荡较少,学校的校园建设、专业建设都稳定发展。1976年文革结束,学校工作渐入正轨,教职工增至180余人,学生增至700余人。 这是七十年代末期的校园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