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铁路机械学校第二次创业实施了大规模基本建设,还实施了一系列制度改革。1984年在食堂实行承包责任制,对后勤职工实行工作质量定量评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教师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分配制度,实行按课时计发奖金的制度,并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定量评定考核,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989年,学校开始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在收入分配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较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同时,领导班子更加团结,在管理上更趋严格。学校在四川省内率先制定了“中专学生行为规范”“教职工职业道德基本准则”。1991年3月开始实行校领导联系专业、党员联系班级制度,每个党员配合一个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990年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到校进行“办学基本条件复评”,将学校定为办学基本条件优秀级学校。 学校1986年提出“争创西南第一流中专”的奋斗目标,1991年又提出“争创全国一流中专”的奋斗目标。学校通过大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解决教职工子女就业、严格日常管理、明确奋斗目标等措施,有效地凝聚了人心,全校上下拧成了一股绳,不断跨越新目标。 1987年,学校对办学历史进行了初步总结,确立了“勤奋、严谨、开拓、求实”的校风,用瓷砖镶嵌在校园东面巨大的堡坎上。这股精气神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何为勤奋?六七十年代的扁担锄头箩筐,老师们自编的教材,自制的教具,自建的实验室,自己研发的科研成果。这些都是。
1998年学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带领党办和工会的干部在内江校区大门旁,自己动手刷油漆制作标语。这在今天看来颇不寻常,在当时确属平常。 何为严谨?结业证上的蝇头小楷,各项评估的详实资料,还可以看看当年的这份手写教案——
这是九十年代初学生做课间操。
这是2009年在运动场举行的歌咏比赛,严谨之风一以贯之。 何为开拓?八九十年代校园面积增长一倍,教学质量迅速冲上省内一流、全国一流。全路电力机车专业四本专业教材有两本由我校主编,全路铁道供电专业五本专业教材有三本由我校主编。上海铁道学院(现同济大学)等校到我校取经学习电力机车专业开办经验。这些都是。
1989年学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电视剧《青春的旋律》获得成功。电视剧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主题,先后在内江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四川日报》等十几家报纸予以报道。一所工科中专,做到了许多大学也做不了的事。
何为求实?学校几十年坚守铁路专业不动摇,立足现实不好高骛远。学校管理重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反对投机取巧、自我包装。绝大部分校领导和教职工在对外事务中,循规蹈矩,“老实巴交”。两个校区的建筑风格都非常朴实,以实用为度,没有华丽的外表。外来客人走进新校区朴实的教学实训楼,往往会惊讶于实验实训设备的完善、先进,感叹教室里齐备的投影视频系统;外观朴实的学生公寓楼里有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全部四人间的双层床配置。这些都是。
内江校区建校初期的课桌椅一直用到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里,教职工人数长期稳定在300人左右;铁道部核定学校办学规模为1280人,学校实际在校生规模逐年增加,九十年代末已达2000人左右。 1984年郑宗凯不再兼任党委书记,陈昌良任党委书记。郑宗凯在学校工作了十年,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戮力改革、锐意进取,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人心齐,泰山移。在各项重要工作中,各个部门和各级教职工都主动相互配合,积极化解矛盾、推动工作。这十年是学校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十年,把一所困难重重的学校建设成了在成都铁路局、在四川省、在西部都领先的职业学校,先后收获了一大堆荣誉: “四川省城市绿化先进单位”“四川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德育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 1991年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劳动部、人事部、财政部表彰为“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被铁道部表彰为“全路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 1993年学校被命名为“省部级重点中专”。郑校长也因突出的工作和卓越的贡献,被表彰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991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1992年学校开展了一项影响深远的活动:庆祝建校40周年。这是学校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校庆活动。学校组织力量查阅校史档案,确定学校的建校时间为1952年,编印了建校40周年纪念册、校友通讯录,形成重要的历史资料。9月10日教师节之日,学校召开了隆重的校庆庆祝大会,近500名校友返校参加活动,盛况空前。
资阳铁路职工学校首任校长司轮也来到学校参加了庆祝活动。
|